“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一时间这句话在网上又激起千层浪,各大门户网站议论纷纷。
2013年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名研究生落选,主要是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而且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研究生争当环卫工,落选了还要信誓旦旦得讲出“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种话,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从什么时候开始,环卫工人也开始成为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了?这样讲,没有任何歧视或者说瞧不起环卫工人的意思,他们为我们创造了整洁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他们的工作理应受到尊重,但不能因为尊重环卫工的工作,就非得身体力行,亲自去过一把环卫工人的瘾吧?
与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人相类似,以前网上也报道过类似的新闻,讲的是研究生应聘事业编制的掏粪工人;然后昨天还看到一则新闻,说一名女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屡屡受挫,最后无奈之下将简历上的学历一栏改成大学本科,最后竟然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工作。研究生你怎么了?大学本科生你又怎么了?我倒是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无论是环卫工人也好,还是掏粪工人也罢,这种广受追捧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解决正式的事业单位编制,享受稳定的工资以及福利待遇,概括起来就是俩字“稳定”!
理解归理解,但就个人而言,实在难以认同这种选择,网上也有评论,研究生毕业后去从事这种基础性的工作,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现在讲究就业多样化,鼓励自主创业,网上也经常爆出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回家卖猪肉、摆地摊的新闻,虽然现在提倡自由择业,但完完全全放弃自己的专业,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稳定的工作,就做出这种牺牲,真的值得吗?当然,如果是基于对这种工作的热爱而做出选择,这也无可非议,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编制”这两个字上。
现在也是属于毕业生,也一直在找工作和面试,在这个过程中对编制的魅力也是深有体会,凡是可以解决事业单位编制的招聘现场,永远都是挤得满满地,人满为患,各种名校出身的博士、硕士,甚至还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一股脑的就冲着编制来了;但能解决事业编制的单位毕竟是少数,所以除了医院、科研机构、高校之外,环卫工和掏粪工的岗位终于也被广大的研究生们发掘出来了,但正如本文标题所示,即使想要死在编制里,也是需要资格的,并不是说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成。
微博上有一个段子,十年前麻麻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念书,要不以后你就只能去扫大街、掏厕所”,现在麻麻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念书,只有这样以后才有机会去扫大街、掏厕所”。
脑子混乱了,本来看到这则新闻,我是要狠狠地批判、狠狠地反对的。但仔细分析和思考一番,为了一个编制,我在找工作的这两三个月里,不也是在逐渐降低自己的标准么,先是认准了北医附属的三级甲等医院,然后转向部属一般的三级甲等医院,再转向首医附属市级三级甲等医院,直到现在的状态,管它什么级别的单位,只要招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把简历直接发过去。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好吧,你赢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