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不变的家乡,这篇文章不歌功颂德,不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不夸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就是想说说我看到的真正的农村景象,就像一潭死水那样的农村景象。游弋的家乡在山东省济南市,再具体点的话,是在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仁和村。
地方都是好地方,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济南市也是具有泉城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述的就是济南的自然景观,“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则是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为济南写下的赞誉诗篇,平阴县素有“中国玫瑰之乡”的美称,至于东阿镇或许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提到滋补名品阿胶,想来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而阿胶就是发源于古东阿,现在的东阿镇就是以前古东阿县城的一部分,仁和村的名字是不是能让人联想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假期回家,从北京到济南花费两个半小时,而从济南回到家竟也要花费两个多小时,中间还要去县城转一次车,我在微博里面这样写道,“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意识到我究竟来自一个怎样的地方,各种折腾”。在山东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就一直想,明明属于市内的交通,为什么回趟家就那么难?现在的各种交通网络,到了地级市这一级就算是到头了么?县一级就开始烂大街,各种混乱折腾了?不知道是不是仅仅济南这边是这种情况。
再说回到家里,进村的景象就让人眉头紧皱,到处都是泥泞的泥土道路,到处都是积雪溶化后形成的水洼,徒步在村里根本就难以行走,非得借助机动三轮车或者摩托车一类的工具。前几年村里倒是修了一条贯穿东西的水泥硬化路面,可也只是把村支书家门前的道路修好了,其他的干道仍然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可不仅仅是书本里的情景,而是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这种状况在我五六岁开始记事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一丝一毫都未曾改变过。我不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为什么还会有这种遍地泥泞的土路存在;我不明白,明明是眼看着村里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富裕了,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村领导能站出来组织大家修一修村里的道路?这种状况若是出现在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也就罢了,若是出现在偏远贫困的山区也就罢了,我不明白,在山东,在济南,在这样一个所谓的东部沿海省份,东部发达地区,还会存在这种闭塞、沉闷甚至连道路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旧土路的地方?人人网上有同学调侃,改革开放的春风都吹了三十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吹到我们村里来?
昨天是腊月二十六,是大年三十之前的最后一个大集市,十里八乡的人都到东阿镇上来采买年货。和爸妈去了一趟集市上的菜市场,感觉也是不一般的糟糕,姑且不论摩肩接踵的人群,但是泥泞的路面就让我觉得心里堵得慌,菜市场倒是水泥硬化的路面,也得有十多年没整修过了,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前一段时间的积雪掺杂着泥土铺满了路面,形成了一种稀糊样的混合物,形容成“猪圈”一点也不为过。大概镇长、镇党委书记是不必到集市上采买货物的,似乎从七八年前开始,领导们就都集体搬迁到县城居住了,不知道有一天他们看到这番景象,会不会有惭愧的感觉。
“人靠衣裳马靠鞍”,而村容镇貌无疑是评价一个地方发展状况的第一指标,因为这是到达一个新地方,首先就可以看到的东西。我也只是把道路从村容镇貌里单独摘出来讲一讲,其他方面在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可能略有变化,但变化程度也很小。不知道其他来自农村的朋友们,你们家乡那边近年来变化大不大?有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面貌?
我总觉得,停滞不前就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固然也是一辈子,但真的会很憋屈吧,反正目前我是忍受不了这种生活状态。所以,家里有人和我讲,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回来建设家乡,县级单位不用面试也不用笔试,差不多就是随意分配安排工作的意思。但我现在是真的不想回来,不是不热爱家乡,而是我从她的身上感觉不到一点点的生机和活力,而我现在还年轻,让我回到这样一个暮气沉沉的地方,怎么能生活的舒心,怎么能生活的快乐?
这几天也在镇上到处转了转,店铺还是那些店铺,老板还是那些老板,真得就没有一点点变化?心里憋闷的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