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从父母那里了解的信息,我们家上下三代都是穷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我和弟弟这一代人,虽然到了我们年轻人这一代日子比以前富裕的多,但相比较同龄人一代,我们仍然属于穷人阶层。穷,这个字眼从我记事起就扎根在心里,有些是自己能体会到的,比如住的那种简陋的土坯房,房顶上常有泥土掉落到床铺上,雨天房顶必须苫盖一层塑料布防止漏雨;有些是自己体会不到但父母会常常在耳边提起的,比如炒菜用的小油勺儿,真的是极小极小的勺儿,所以一个月也吃不了几斤油水。
窘迫的生活环境在我身上打下了磨灭不了的烙印,可能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的特征,但我相信它一定是存在的,它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接下来要提到的价值观。穷人的价值观有什么表现?单说我自己,就是抠门而已,对别人抠门,对自己抠门更甚。
因为穷,所以恨不得只能挣钱,不能花钱,活脱脱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每花掉一分钱,都要在心里琢磨半天,这个钱值不值得花,如果不花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花了能带来什么。体现在买东西上,就是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货比三千家,非要挑一个花钱最少,又可以满足使用需求的东西。
因为穷,所以尽可能的只把钱花在满足基本需求上,比如购买食物。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因此穷人的恩格尔系数总是比较高。但穷人在购买食物上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像我这类穷人中的穷人,购买食物只买面粉、馒头、基本的蔬菜、鸡蛋和猪肉,因为在食物中这一类是价格比较低廉的。一个五块钱的鸡蛋灌饼没法填饱肚子,五块钱十个的馒头可以作为四顿饭的主食,吃一顿涮羊肉马马虎虎五六十,这五六十块钱要是换成三袋5Kg包装的面粉能吃好几个月。你看到了,穷人在购物的时候,总是在心里将想要购买的物品与这一类物品中的最基本元素进行比较,然后再做出购买与否的决定,这并不是能不能买的起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能够获得基本等同的使用价值前提下,穷人倾向于付出较少的“价值”。
最开始也提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相比父母那一辈,祖父母那一辈,已经富裕很多了,我们在大城市过着体面的生活,想吃点什么就可以吃点什么,想穿点什么就可以穿点什么,想玩点什么就可以玩点什么,但是想想已经年老体衰的父母,想想他们仍然在老家操劳着那几亩土地,想想他们为了那点微薄的收入付出的劳动,我就心里不忍,不忍心花掉任何一分可以不花的钱。
我可以十几二十块钱吃一顿荤素搭配的饭菜,父母在寒风瑟瑟的集市上可能要守候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才能卖出去十几二十块钱的农产品;更极端的情况,为了能在集市上占据一个有利的摊位,他们头一天晚上备货到十点多,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开着四面漏风的破旧的摩托三轮车,向夜色中的集市赶去,然后瑟瑟发抖的冻上整整一天,只能卖出去十几二十块钱的农货。想到这些,我又怎么忍心去吃、穿、玩?
穷人的生活充满了节俭、节约、拮据,对自己,对身边的人,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江湖里那些仗义疏财的好汉们,大概都是家资丰裕的富家子弟吧,因为穷人连自己都顾不上,怎么能指望他再去接济别人。贫穷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积极的影响,但消极的影响一定是有的,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小小气气、抠抠索索”,这点我也是很有体会,因为我自己就不是一个说话办事特别大气、大度的人。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下一代人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二十一世纪中期,国家的经济形势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