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过后,公共卫生专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医学院校的院部目录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有该专业的医学院校已经达到了八十多所。公卫院校的增多,使得每年的考研大军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卫考研人的队伍。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院校?一是考虑名校效应,二是考虑自己对工作地点的意向。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专业,这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
刚刚去听了李立明教授的一个讲座,他提到非典过后公共卫生一词的曝光率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公共卫生,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公共卫生;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公共卫生。
话说的有些拗口,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提到公共卫生,是不是会首先想到流行病学?绝大多数人会这样想,记得一个同学提过,只有流行病学才是最正宗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之父。所以,在每年的公卫考研人里面,相当大的一部分直接就是冲着流病或者笼统地说,是冲着流统专业去的,非流统专业不读。
2010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慢性流行病学曹卫华老师招收一名硕士研究生,通过复试线的有十二名同学,我是其中之一,结果当然是没被录取;201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慢性病流行病学曹卫华老师招收一名硕士研究生,通过复试线的有十四名同学,其中总分在四百分以上的就有三名,数据挖掘流行病学陈大方老师招收一名硕士研究生,通过复试线的有八名同学,同样是高分迭出。
通过以上数据,大家能想象到复试的“惨烈”程度,为什么,明明招生名额只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还是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往上冲?是真的热爱流行病学这个专业?还是仅仅属于一种对流行病学的狂热?说狂热一点也不夸张,有数据在这里明摆着。狂热往往伴随着不理性,不理性的选择会有什么结果个人其实可以想到。在大家的眼里,流统就真的能够代表所有的公共卫生吗?
不是!流统专业自己,撑不起公共卫生这片天。我说这话没有否认流统的意思,毫无疑问,非典过后,流统专业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但公卫除了流统之外,还有离不开的劳环、妇幼、卫管、营养与毒理。其实,若说耀眼,在新医改的大旗下,谁有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公立医院改革更耀眼?当然,其他专业的“卖点”我不熟悉罢了。
但选择考研的专业,毕竟不能仅仅考虑这个专业耀眼与否,热门与否。考研的专业是要陪伴你三年的,三年后你是要能顺利毕业的;如果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是真正喜欢、真正适合的专业,这三年你会过的很痛苦。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冷静一些,理性一些,仔细去思考一下,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又擅长什么,是喜欢做实验?是喜欢做调查?是喜欢分析数据?还是喜欢与人群打交道?亦或者是想为公立医院改革、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点什么。这些都是你需要考虑的。
忘记说了,选择专业的时候,以后的就业情况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了解的很有限的一些信息是,流统专业的就业也并不是那么火爆,非典带来的人员空缺早就已经补齐了,这个空档已经堵死了;求职过程中,各专业方向都不存在绝对的优势,关键还是看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我想这才是以后工作中的“硬通货”。
但愿,明年北医公卫复试的时候,不要有那么多人来问,“我今年报的流病,面试不好,想调剂到xxxx专业,请问xxxx专业有空余的名额吗?”
发表回复